今年迎来学校100周年华诞,学校将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,抚今追昔,共襄盛事。为展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,积极营造热烈喜庆氛围,本微信平台将推出“百年风华茂  弦歌颂辉煌”专题栏目,追忆校史上的那些事、那些人和深深烙在一代代盐中人心中的岁月印迹。该专题分为“香鱼轶事”“红色血脉”“砥砺前行”“英才辈出”“凤凰涅槃”“风正扬帆”等多个子栏目,欢迎历届校友、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提供相关资料素材

香鱼书院

 

改建盐山高等学堂始末

盐山高等学堂创建人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贾佩卿

 

贾恩绂(1865-1948),字佩卿,盐山县贾金村人,清末举人,盐山县知名文人之一。贾佩卿曾旅居天津、北京,早期在定县、保定等地书院讲学,门生甚多,有很多人经他介绍来盐山工作。其精于史料考据,学术造诣颇深;文章宗桐城派,质朴无华、不尚辞藻,撰有《盐山新志》、《定县县志》、《畿辅通志》等书,在当时颇有一些声望。

贾恩绂著直隶通志稿本

贾佩卿一生的贡献,除修方志、讲学外即是兴办教育。

 

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清廷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,各府、厅、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,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。贾佩卿遂用香鱼书院校址与经费,创建了南六邑学堂。

 

1900年时,盐山县因为教案(义和团反洋教)没收了张氏刘皮庄(今黄骅市区北刘皮庄)田产二十余顷归给书院,沧州衙门想据为己有,用以弥补沧州官衙之亏,张氏也连年诉讼,请求以贱价赎回。为了书院生存,贾佩卿受命据理力争,最后得以保全此田产。贾佩卿又从抚恤款中挪借伍佰元用于购置书籍,劝说知县施有方将直沟货船捐一项归为学款,后又游说知县段献增丈量出梁家洼私占官地约十顷归书院所有。

 

但随着书院建设规模不断扩大,经费仍显不足。贾佩卿亲自制定若干条章程,报请知县段献增,派员稽查庙产,得到土地一百四五十顷,现钱约三万贯。知县段献增任期届满后,继任者贪图私利,耳闻香鱼书院这些年经费收支都是贾佩卿负责的,认为这大笔的收支肯定有不规矩的地方,于是派人彻查,但结果是贾佩卿没有丝毫的贪占。为给自己落个台阶,遂以表彰贾佩卿这些年为书院辛苦操劳的名义,奖励他白银四十两,被贾佩卿笑着拒绝了。从此,贾佩卿不再过问书院之事,去了京城。该知县此后滥用书院的若干钱款。

 

1903年春节,贾字佩卿突然从京城回来,约同地方绅士及京津“盐山同乡会”挚友,改建香鱼书院为盐山高等学堂,规定毕业后即取得相当秀才的资历。

 

贾佩卿治学严谨、有经济头脑,他曾广开渠道筹措办学费用,并用书院闲置的钱财购买了唐山开滦矿的股票(当时英国人为矿主)三千金。此外余款,连“香鱼书院”旧存,计之约余九千余贯,皆存商生息。连同校田税金收入,每年约在四千元左右,作为办学基金。为安全起见,在民国三年(1914年)香鱼书院把贷给长盛、天丰两商号的钱款收回,用于置办不动产。

 

1907年,许孝子村的张皞如(后亦有人称皋如)返乡筹建高小。贾佩卿为创办学校问题曾和张皞如(后亦有人称皋如)发生争议,并为此引起过多年的诉讼。在盐中所印《同学录》(1932年)序言中,贾佩卿说“有人想染指而来者,则吾支离攘臂于其间·····”等语。意思是表示他对教育经费的捍卫。因贾佩卿在定县讲学,曾派了他的学生徐敬卿来任校长,另两学生王念典、张风元来任经学、理学教师。

 

盐山县高等学堂从1903年至1911年,学制为四年,1911年至1927年,学制为三年,1927年至1937年学制为二年,同时命名为盐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。从1903年至1937年,共招收学生36个班,其中1929年至1933年均为双轨制班,其余均为单轨班,另外在1926年前后,设有高小预备班,初小复式班(也称国民班,后取消)。

 

“七·七事变”后,日本侵占盐山,1937年招收学生未及入学,学校被迫停办。